关于吴全佑的由来

1989年第三期《太极天地》栏目中发表了翁文斌先生《太极名家全佑并非姓吴》一文。文中说:“国内武术界有人将吴式太极名家吴鉴泉之父全佑先生误称‘吴全佑’。其实不然。全佑系满族人,并未从汉姓,又怎么能称他为‘吴全佑’,是人们的主观判断得出的错误叫法。”
  全佑生前确实未曾叫“吴全佑”。但笔者以为“吴全佑”不能算误称,这不是人们主观判断得出的错误叫法,而是有来由的。
  (一)吴鉴泉的次子吴公藻先生(1 9 0 1—1 9 8 5年)在《吴家太极拳》(香港1 9 8 0年版)一书中说:“吴家第一代宗师吴全佑受业于杨露禅,后拜露禅之子班候为师。”又,书中有他为《太极法说》抄本题词的手笔:“此书乃先祖吴全佑府君拜门后由班候老师所授……”吴公藻是全佑的嫡孙,家学渊源,他决不会随随便便就写成“吴全佑”。
  (二)三十年代中期,在陈振民、马岳梁先生编著的《吴鉴泉氏的太极拳》一书的《太极功系表(一)》中也写有“吴全佑”。马岳梁先生的父辈姓惠,惠家聚族而居。他五伯父惠新吾官居督察御史,任九门提督(相当于今之北京街戌司令)之职,很有声望。因之当时人称他家为“惠宅”。惠宅有箭院(即练武场)。全佑在杨露禅告老还乡后脱离旗营,长年设馆于箭院授拳,直至1 9 0 2年去世。在箭院,他融会杨氏父子的大小架式为一体,自创了太极功架,名望大盛。吴鉴泉也是在箭院功成名就的(据马岳梁,吴英华两位老师述说)。从上看来吴马两家关系密切,是非同一般的通家世好,而马岳梁先生又是吴鉴泉的东床,因此不会毫无根据的称“吴全佑”。再说《吴鉴泉氏的太极拳》出版之时,吴鉴泉还健在。马岳梁先生在《自序(一)》中说:“嗣征得师之同意,因草是篇。”可想此书写成后必经吴鉴泉过目。若有此等大谬,吴鉴泉岂能会不予指正?
  (三)徐致一先生(1 8 9 2—1 9 6 8年)在《吴式太极拳》(1 9 5 8年版)一书的《前言》中说:“吴先生(指吴鉴泉——笔者注)的太极拳是由他父亲吴全佑先生所传授的。”徐致一1 9 2 0年就从吴鉴泉学艺,追随多年。 1927年就著有《太极拳浅说》一书,一生从事吴式太极拳的教学、研究。他的《吴式太极拳》成书后多次再版,总共发行了三十余万册,是现今学习吴式太极拳的范本。象他这样一位较有名望的吴式太极拳家,不可能不假思索就给全佑冠以吴姓,贻笑方家。
  以上几位吴式太极拳名家都是当初改姓时的见证人(马岳梁先生现年9 0岁)应该了解当时的情况,想来绝不至于他们都把这显而易见的事情搞错。
  为了追一步弄清这件事情,笔者走访了吴式太极拳家吴耀宗先生。吴先生已83岁高龄,两目炯炯有神,声若洪钟。他用一口标准的北京话说:“谈这个问题应该知道当时的社会历史情况,才能有深切的了解。满族人是指名为姓,一代一个姓。譬如我师兄马岳梁的父亲叫惠昌,但贯属满族马佳氏,故他家在从汉姓时归宗姓马。吴家也同样,全佑姓全(吴鉴泉原名”爱绅“并不姓全)却贯属满族乌佳哈拉氏(音)。辛亥革命以后,清宗室爱新觉罗氏子孙等王公贵族大量散流到民间与汉人混为—体。为免社会偏见和各种麻烦,有改姓金的,也有改姓罗的等等,一时满族改汉姓成为一种时尚。所以乌佳哈拉氏也取汉音姓,译娃吴。当时与全佑同辈的族人都归宗姓了吴。设若当时全佑未曾去世,理所当然也要姓吴。既然是归宗,称之为‘吴全佑’怎么能说不可以呢?在未从汉姓前我名叫文义,改姓后名吴公展、号敬修。吴耀宗是我父亲给我另取的名,即光宗耀祖的意思。中国人家族观念极强,在一般情况下不肯轻易背宗离祖,这在名字上往往就可能反映出来,更不要说姓氏了。即使改了也会留下一定的根由,否则当初为什么不姓张、姓李而一定要姓吴呢?”
  根据上述的各种情况来看,;吴全佑”并不是人们想当然得出的结果。退一步讲,不管是什么原因,假定全佑的子孙后辈愿意让全佑归以吴姓,外人也不能加以非议,这毕竟是他们的“家事”。
  事实上称为“吴全佑”有他积极的意义。因为这样能把全佑传下的其他支流统一在吴式拳下。否则称呼什么呢?“全式”?显然要使吴式太极拳源流复杂化了。例如:王茂斋——杨禹廷——王培生;常速亭——常云阶;刘彩臣——李先五等支流,他们都不属于吴鉴泉一支,但他们都不约而同的称为“吴式”,假若不是“吴全佑”,他们能称吴式么?
  总之,称为“吴全佑”是有根有据的,这是社会、历史、风俗等方面因素形成的,数十年来不少人都这样称呼,这已经成为一种定论,是无可非议的事情。
  此文写成后,笔者在一次太极拳交流会上遇到了吴鉴泉长女、8 5岁的吴式太极拳家吴英华老师,也向她请教了这件事情。吴老师满头银发、神态慈祥。她微笑着说:“简单讲吧,应该说我们家祖上就是姓吴,吴公藻等人的说法是对的,完全可以这样称呼。”

seo seo